绿色山谷里,古朴的老院子、时尚的玻璃屋错落交融;花草烂漫中,曲径通幽的小路、淙淙而过的小河相映成趣……2021年5月初,山西省晋城市首批公布的洞头、松庙、浙水、丈河、杏则等28个重点康养特色村盛装迎客,全面引爆晋城康养市场。
“文旅康养产业是晋城市致力打造的主导产业之一。作为中国·山西康养产业发展大会的永久举办地,晋城市将坚定不移推动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。”晋城市相关负责人如是说。
打造重点突出、分层实施的康养产业体系
晋城市位于南太行山区、晋豫交界处,太行、太岳、中条三山环绕,沁河、丹河两河纵贯,三山两河孕育了良好生态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.5%,居山西省第一。
自2020年起,晋城市按照山西省委、省政府对康养产业的决策部署,以康养产业为核心特征,以美丽乡村为空间载体,创新启动“百村百院”工程,进一步叫响、叫亮“宜居宜养宜游”品牌,逐步探索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、高速度转型发展的新路径。
据晋城市相关负责人介绍,通过筛选全市康养资源最丰富、最优质、最有特色的村落,晋城市努力打造覆盖全季节、全年龄段的康养产业体系,突显其康养产业在地理环境、气候、交通、住宿、药食物产、文化底蕴等方面的特色,打造具备鲜明康养主题、舒适康养设施、多样康养功能的特色康养村落。
据悉,“百村”工程按照重点突出、分层实施的思路,分为“2+20+N”3个层级。“2”是太行人家庄园系列,作为百村的首席代表,瞄准高端市场;“20”是太行人家云锦系列,瞄准中高端市场;“N”是太行人家水墨系列,作为百村的根基,在环境提升、设施完善、提高接待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补短板、提品质。“百院”工程则作为太行人家古韵系列,以泽州县大阳古镇100个明清院落为重点实施对象。
“一村一品”让村落成为解压的世外桃源
“在星空房里仰视繁星,多年的失眠都被治愈了。”
“远离车水马龙的喧闹,有种隐居的恬静安逸感。”
太行山中的慢生活让游客流连忘返。在实施“百村百院”工程的过程中,晋城市坚持利用“生”的理念,引导乡村走自然生态之路,注重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。
在这里,“一村一品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,每个康养特色村都有鲜明的主题定位。比如,丈河村以“骑行丈河”为主题,主打中国车谷品牌;贺坡村以“宋韵贺坡”为主题,主打宋朝文化康养;浙水村以“古道浙水”为主题,打造具有晋东南传统特色的时尚小镇……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乡村和大院,成为一处处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,很好地满足了各类群体的康养消费需求。
晋城市各县(市、区)的康养季系列活动也受到游客青睐。城区的“康养宜居 美丽城区”、泽州县的“古韵泽州 康养福地”、高平市的“锦绣高平 康养福地”、阳城县的“悠然阳城 康养胜地”、陵川县的“清凉胜境 康养陵川”、沁水县的“如画风光 康养沁水”等,为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
数据显示,投入运营后的首个“五一”假期,人气爆棚的松庙、浙水、太行一号公路三地游客达到20多万人次,连片带动周边旅游收入。丈河村仅一日的游客就有7000多人。“康养游”成为晋城市旅游业的新亮点。
兼顾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
康养产业一头连接民生福祉,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,覆盖面广、产业链长,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、带动就业。
在推进“百村百院”工程的过程中,晋城市坚持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多元化投资的原则,更加注重保障农民利益。农民合作社能够参与建设工程,优先让村集体施工,优先让农民参与,让农民在参与康养产业发展、共享康养产业成果中受益。
在这些康养特色村中,有不少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,借助发展契机放下了锄头,吃上了“旅游饭”,日子过得红红火火。
康养特色村之一的松庙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。近年来,该村抢抓机遇,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,将村庄建设成入目皆景、十里画廊、安静祥和的生态幸福村庄。
“以前我们以种玉米为生,每年只能收入3000元左右,日子过得苦得很。”70岁的村民武喜梅说,随着村里经济的发展,她家里除了种植中草药年收入有七八千元,还靠着村里发展旅游的东风办起了农家乐。松庙村修建的康养驿站不仅吸纳本村及周边村庄300余人参与建设,还将通过驿站的后期运营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。
与此同时,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愈发丰富。杏则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。近年来,以北山上杏原古村落、古院落、民居为核心,以休闲、康养、徒步为主题,发展乡村农林文旅康养产业。分布式露天小舞台、田园式阅读空间、黄金岭禅修步道……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这里游玩、徒步,陶冶情操、颐养身心。在小舞台上与游客一起吹口琴、唱歌、跳舞,已经成为杏则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
晋城市的“百村百院”工程,为山西省的康养产业发展、康养特色村建设工作提供了自己的经验。记者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,为全力落实山西省委、省政府重大部署,今年山西省将实施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打造行动。晋城市也将乘势而上,继续加快文旅康养融合发展,加快全市形成“一核示范带动、两环串珠成链、十片交相辉映、百村星罗棋布”的文旅康养发展格局。
来源:中国文化报